从6月16日上午举办的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“牢记使命 奋斗为民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(翔安区专场)获悉,翔安区建区以来始终坚持“工业立区、产业强区”,其电子信息业即将成为全区首条千亿产业链。
当天,围绕“奋力建设创新繁荣生态活力幸福‘五个翔安’”主题,翔安区委书记黄鹤麟,翔安区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陈佳锻,翔安区副区长颜莉莉出席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,厦门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上官军主持。
新闻发布会现场(央广网记者 程若兰摄)
“五个新跃升”展现“五个翔安”魅力
作为2003年设立的厦门市“最年轻行政区”,翔安区十余年间坚持以艰苦创业、团结拼搏回应关注与期待。统计数据显示,截至2021年,翔安区GDP、财政总收入等各项经济数据均较建区之初得到大幅提升。同时,通过着力加大民生补短板力度,翔安区居民可支配收入已由建区时(2003年)的4221元增长至40062元。
两条重点产业链产值占厦门市“半壁江山”,航空新城等新城加速崛起,成立福建省首个区属普惠性教育集团……会上发布的系列成绩清晰地描绘了创新、繁荣、生态、活力、幸福“五个翔安”的魅力。
此外,对于“文明城市”这一厦门市的“金字招牌”,翔安区针对年轻行政区薄弱的创建基础,强化整治整改、常治长效与共治共享,通过全面开展“六个专项整治”行动、深化“大城管”管理机制、区直机关干部下沉村居创建一线等方式不断完善机制、补齐短板、提升成效,在福建省文明城区测评中不断取得优异成绩。
多项数据见证产城人融合发展
“工业立区、产业强区”,经过19年跨越发展,作为“跨岛发展”主战场、主阵地的翔安区,工业建成面积已达18.7平方公里,工业总产值达到1700亿,成为厦门经济发展的“增长极”。其中,包含平板显示、半导体和集成电路在内的电子信息业已于2021年实现944亿元的总产值,即将成为翔安区首条千亿产业链。
对此,颜莉莉指出,近年来,翔安区积极融入厦门科学城、厦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金砖国家创新基地建设,推进南方海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落户,持续培育、引导企业增强创新意识,区域创新驱动日趋明显。据统计,2021年翔安区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已超过50%。
同时,翔安区成立区招商集团,完善“一站式”招商机制,拓展靶向招商、产业链招商、基金招商等模式,并建立区领导挂钩企业、企业吹哨部门报到等系列机制,不断招引优质项目、优化营商环境,目前已有税收达500万以上企业365家,未来还将结合新城的陆续开发,同步培育和发展数字经济、临空经济、海洋经济、文旅经济。
推进新城开发、提升能级,产城人融合发展势在必行。在航空新城、东部体育会展新城等多座新城的建设过程中,翔安区紧抓“跨岛发展”契机,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,根据发展定位优化新城空间布局,完善新城功能配套,塑造新城特色与生态,不断提升新城管理效能,打造集约高效、宜居宜业,且兼具风土人情的繁荣新城。
黄鹤麟表示,2022年,翔安区共承担119个省市重点项目,为厦门市最多。接下来,翔安区将加快提升完善城区功能配套,以城促产、以产兴城,努力将翔安建成“宜居宜业、富有活力的现代化国际化产城融合新标杆”。
“四板斧”推进乡村振兴工作
翔安区在不断推进城区产业发展的同时,也始终坚持将乡村振兴工作落到实处。据陈佳锻介绍,近年来,翔安区紧扣乡村振兴“二十字”方针,补短板、夯基础、优服务、提质效,促进环境更美、产业更优、机制更活、百姓更富。具体来看,翔安区乡村振兴工作可以被概括为都市农业发展提质、农村人居环境提升、富民强村工程提档以及农村基层治理提效“四板斧”。
坐拥“山-海-田-厝”,翔安区发展现代农业的资源丰富。过去十年间,翔安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、生态休闲农业,累计招商入库现代农业项目67个。通过扶持农业龙头企业,打造大宅火龙果等“一村一品”和“大帽山境”等生态旅游特色亮点,翔安区实现了18家农业龙头企业产值年均增长超25%、全区接待游客数量年增长保持在17%以上的成绩。
此外,翔安区多次创新工作方法。例如,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,翔安区推出“三水联治”、农村建房“四统”模式、垃圾分类“二三四”模式和农房整治“三立三破”等创新做法,获国家和省市肯定、推广。在推动农村基层治理提效方面,翔安区创新“三水联治”、农村建房“四统”模式、垃圾分类“二三四”模式和农房整治“三立三破”等创新做法。
经过多年工作,翔安区已打造出黄厝、澳头等22个省市级试点示范村、4条乡村振兴动线,“党建富民强村”工程带动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.48%,高于GDP增速。陈佳锻表示,翔安区将继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,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通过“四板斧”形成“镇街有示范、村居有精品”的全域乡村振兴格局。
